查看原文
其他

唯有卡拉特拉瓦,才敢让建筑飞起来!

ZaomeDesign ZaomeDesign
2024-08-31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对于列奥纳多·达·芬奇(Leonardo da Vinci)来说,作为艺术家、科学家、工程师和发明家,理性和想象力之间并无割裂。借助对世界的观察,他产生了知识并创造了作品,将经验和对世界的理解转化为实体。

同样,圣地亚哥·卡拉特拉瓦(Santiago Calatrava)既是建筑师又是工程师,具有将美学表达与结构设计相结合的能力。

Santiago Calatrava

“工程学是关于可能性的艺术,并寻求一种基于技术知识、但不是技术赞歌的形式语言。”

——圣地亚哥·卡拉特拉瓦


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在很小的时候,圣地亚哥·卡拉特拉瓦就对绘画产生了热爱。在他长大的西班牙瓦伦西亚,刺眼的地中海阳光让他喜欢画的东西——岩石、树木、建筑物、人——的轮廓慢慢变“软”

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他画的任何东西都不是静止的,一切都处于变化和运动的状态:这就是生命的本质。

但他该怎么在纸上、在完全静止的图像中捕捉到这种运动?

Museum of Tomorrow © Gustavo Xavier 

Margaret Hunt Hill Bridge © Alan Karchmer

他在课堂上学习了画出运动的技巧,可那还不够——这个议题延续到了他的建筑生涯中,他该怎么建筑中、在稳定的结构里表现出这种运动?

他学习柯布西耶和高迪的作品,拿到了建筑学的学位,之后又拿到了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的学位,终于离真相一步之遥:必须运用新的技术和材料,不仅作为建筑师,更要作为工程师思考。

The C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Valencia © Flickr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 Hufton+Crow

这便是卡拉特拉瓦个人风格的来源。从自然和人类身上汲取灵感、借助精心选择的材料赋予建筑美感,卡拉特拉瓦谱写了一曲建筑和结构的交响。

 Auditorio de Tenerife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Museum of Tomorrow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有人说他是“结构诗人”,他作品中体现出的纯净不妨说是一种现代的哥特;也有人因为他作品的质量问题和巨大的花费而争论不休。

但无论如何,他优雅简洁的风格因极易识别而富有象征性,引领了大批追随他的年轻建筑师继续探索建筑和结构永恒的交缠

Alamillo Bridge © Wikipedia
 

Athens Olympic Stadium © Santiago 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


01

密尔沃基美术馆新馆

Milwaukee Art Museum / Santiago Calatrava


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 Jan Bitter

密尔沃基美术馆新馆是卡拉特拉瓦设计的雕塑般的标志性建筑,是他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“振翅欲飞”或许是对这个介于建筑学与工程学之间的结构最好的概括

建筑于2001年完工,内部包括一个宽敞的接待大厅、一个礼堂、一个大型展览空间、一个商店、两个咖啡馆和一个停车场。新世界的尖端技术和旧世界的传统工艺都参与了它的诞生
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 Santiago Calatrava
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Alan Karchmer

大厅是展馆的众多建筑亮点之一。它具有飞扶壁、尖拱、肋拱和一个中殿,顶部是90英尺高的玻璃屋顶,是卡拉特拉瓦对哥特式大教堂的现代诠释:对高度的强调使一个普通大小的两层住宅可以被轻松地放进大厅里。

圣坛的形状像是船头,从落地窗可以看到密歇根湖。与中央大厅相邻的是两条拖曳式长廊,透过它们能够欣赏广阔的湖面和市中心。
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 Flickr
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 Jan Bitter
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Alan Karchmer
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 Reddit

博物馆的标志是两侧轻盈的白色翅膀,形成了一个翼展217英尺的可移动的太阳幕。这个形如鸟翼的结构由72个钢片组成,整个结构的重量为90吨。翅片上的传感器持续监测风速和风向,因此当风速超过一定数字时翅膀就会自动关闭。
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 Santiago Calatrava

根据卡拉特拉瓦的说法,建筑的设计"回应了湖的文化:帆船、天气、运动和变化的感觉"

在‘翅膀’的设计中,建筑的形式既是正式的(完成构图),又是功能性的(控制光线水平),象征性的(打开以欢迎游客)和标志性的(为博物馆和城市创造一个难忘的形象)。
 
Milwaukee Art Museum © Reddit




02

世贸中心交通枢纽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 / Santiago Calatrava


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纽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牙哥·卡拉特拉瓦设计,设计概念称为“眼睛”(Oculus)设计灵感来源于孩童握住双手形成的飞鸟的形态。这座建筑由“光柱”支撑,光线是交通枢纽中的结构元素,白色建物外观矗立在金融区世贸中心1号大楼等摩天大楼之间,突出的造型获CNN评为2016年9大新地标之一。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飞鸟状雕塑化的形式在一片几何形高楼大厦中凸显出来,成为枯燥环境的最佳调节剂。构成眼睛的结构钢架向上伸展,就像是展开的翅膀,构成了最高可达约51米的天蓬。肋条之间的玻璃可以引入自然光线照亮整个建筑,在晚上,发光的“眼睛”又成为了照亮整个世贸重建区的灯笼。每年的9月11日,以及短暂的春秋季节中,“眼睛”可移动的顶棚可朝天空张开。
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Santiago Calatrava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Santiago Calatrava


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© Hufton+Crow






03

巴克 · 德 · 罗达桥

Bac de Roda Bridge / Santiago Calatrava



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
巴克·德·罗达桥是卡拉特拉瓦首次涉足桥梁设计的作品。该桥坐落于巴塞罗那的北部,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准备工作的一部分。

在当地市议会雄心勃勃的振兴计划中,这座桥被期待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,连接了两条与下沉的火车轨道平行的道路,作为交通枢纽,给北部原本没有交通联系而又鲜为人知的两个地区注入新的活力。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
建筑师抛弃了更为简便和廉价的设计方法,专注于结构带来的空间体验

“桥梁设计中需要一定的工程美学,我认为技术和美学的融合值得特别关注。”

桥的中间是车道,两旁是人行道。两个垂直的钢质拱门耸立在中间的道路上作为框架,竖向拱门由倾斜拱门稳定,二者在顶点汇合。拱门上的钢缆为车道提供了必要的支撑,而车道两旁的人行道依靠斜拉索悬浮在空中。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
通过将结构放置在桥梁外围,巴克·德·罗达桥实现了虚实之间的独特空间平衡,让路基之上出现了一个不间断的通道空间。通过限制桥梁相对于当地建筑的高度,确保了场地和桥梁之间的和谐性。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
桥面以上的大部分结构是哑光白色的钢结构,而桥面以下的支架和桥墩则是白色混凝土,这种材料的搭配配合了建筑的光影效果。同时,建筑师通过倾斜人行道使底面变暗来形成错视,造成桥面比实际薄得多的错觉。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
巴克·德·罗达桥仍然是建筑对其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典范,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卡拉特拉瓦桥

与传统桥梁建设冰冷、机械的观念不同,他以惯常在桥梁设计中使用拟人化的灵感而广为人知:而这也为桥梁带来了温度。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
Bac de Roda Bridge © Flickr
 



04

斯塔德霍芬火车站

Stadelhofen Station / Santiago Calatrava




Stadelhofen Station © calatrava.com

斯塔德霍芬火车站是卡拉特拉瓦的早期项目之一。火车站位于苏黎世建筑密集的市中心附近,与湖泊和相邻的公共道路平行。

陡峭的山坡下是车站的旧铁轨和高高的挡土墙,而现在,卡拉特拉瓦的建筑赋予了山坡新的轮廓。作为原有的新古典主义地标,1894年建成的旧车站大楼与新建筑对望。

Stadelhofen Station © alessioforlano.com

建筑的设计从对手的研究开始。

“我第一次开始尝试用身体和解剖学的观念进行设计。我想了一个手势,我从我的手开始——张开的手,代表真诚和开放。把张开的手倒过来,拇指和食指的轮廓成为了柱子的形状,这个形状在整个项目中不断出现。”

——圣地亚哥·卡拉特拉瓦

Stadelhofen Station © amazon.es

Stadelhofen Station © designtheorykje.files.wordpress.com

对卡拉特拉瓦来说,平面图确立了设计的秩序,而剖面图则成为表达创意的终极手段。

横截面是建筑系统的基本单元——一个细胞,它们扁平的如同二维平面。而它们水平复制成一系列不同的元素,就实现了建筑的整个构图——一个器官。

Stadelhofen Station © bernerzeitung.ch

Stadelhofen Station © calatrava.com

Stadelhofen Station © dominikgehl.com

因此,卡拉特拉瓦的建筑是通过一系列变换的表面来体验的:它们按顺序排列,就如同画下了整个运动的过程

在某种程度上,这类似于建筑中的变形原则,“……从静态的系统转变为动态的生长,一种形式以多种方式从另一种形式中出现。”

Stadelhofen Station © dearchitect.nl

Stadelhofen Station © dominikgehl.com

卡拉特拉瓦的设计过程基本上是一种由想象力驱动的思维模式。我们时代的技术人员将技术视为一门科学,一种通过制造事物解决问题的模型。

相比之下,卡拉特拉瓦更“独立”于科技:借助技术人员的思维,通过探究人类最基本的意欲来改变现实和我们的生活。

Stadelhofen Station © calatrava.com

Stadelhofen Station © linosprizziphotography.ch

Stadelhofen Station © linosprizziphotography.ch




05

更多

more




女人桥(Puente de la Mujer)


女人桥(Puente de la Mujer)

Puente de la Mujer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
Puente de la Mujer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
Puente de la Mujer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
Puente de la Mujer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
迪拜瞭望塔 Dubai Creek Tower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迪拜瞭望塔 Dubai Creek Tower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 Dubai Creek Tower © Santiago Calatrava Architects & Engineers

References 
1.https://www.archdaily.com/531290/spotlight-santiago-calatrava?ad_source=search&ad_medium=search_result_all
2.https://mam.org/info/quadracci.php
3.https://www.re-thinkingthefuture.com/rtf-case-studies/a3010-milwaukee-art-museum-by-santiago-calatrava-a-spectacular-kinetic-structure/
4.https://www.archdaily.com/151187/ad-classics-bac-de-roda-bridge-santiago-calatrava
5.https://www.re-thinkingthefuture.com/rtf-case-studies/a3463-zurich-stadelhofen-railway-station-by-santiago-calatrava-redefining-the-existing/
6.https://www.archdaily.cn/cn/784377/shi-mao-zhong-xin-jiao-tong-shu-niu-sheng-di-ya-ge-star-qia-la-te-la-wa
7.https://calatrava.com/

本文作者:ZiyueSun
内容仅供学习交流,不可商用
如需转载,请与后台取得联系
图片均来源事务所官网和网络,侵删
事务所官网:https://calatrava.com/

推荐阅读
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ZaomeDesign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